伟德国际1946bv官网
教学科研

《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译文

中亚民族关系与冲突研究译丛  何克勇  主编

《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

【英】萨莉·N·卡明斯 编

武宁 译

麻争旗 校

何克勇 审订

没有下列机构的支持,本译丛无法完成,特此致谢(按获资助时间顺序排列):

国家民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GM-127、2015-GM-176)

中央民族大学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5MDTD15B)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5ZDB114)

“中亚民族关系与冲突研究译丛”编辑委员会

主任 何克勇

委员 杨圣敏、吴大辉、关 凯、李中海、徐鲁亚、麻争旗、包胜利、黎 华

 

石油、政治、社会经济转型及安全问题已经形成并主导了人们认识中亚的方式。以此为视角,本书汇集各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进行广泛而丰富的分析,考察1991年以来中亚各国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发展。

虽然9·11袭击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但本书探讨苏联解体后的独立时期,分析后苏联时代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安全。研究内容包括:

l 各国国家概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外交关系

l 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

l 公民社会与国家建设

l 安全与地缘政治。

本书对中亚各国做了简要介绍,探讨中亚的国际管道项目、政治和安全风险及9·11事件前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借鉴了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法学与社会学等各学科成果。

萨利·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是爱丁堡大学政治学讲师,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中亚的权力与变迁》(Power and Change in Central Asia,编,2002)、《科索沃:对战争及其后果的评析》(Kosovo: Perceptions of War and its Aftermath,合编,2002)、《哈萨克斯坦中心—边缘关系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Centre-Periphery Relations in Kazakhstan,2000)


为纪念约翰

谨献给柳比察·埃里克森


目录

图表清单

译丛总序

译者导读

撰稿人简介

致谢


绪论

萨莉·N·卡明斯


第一部分

国家概况

 

第一章 土库曼斯坦的独立:从后共产党政权到苏丹主义

安妮特·博尔

第二章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尝试异质性

萨莉·N·卡明斯

第三章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自由化与经济改革

梅格·卢金斯

第四章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渐进的十年,还是停滞的十年

斯图尔特·霍斯曼

第五章独立的塔吉克斯坦:十年迷茫

拉菲斯·阿巴佐夫


第二部分

政治与社会


第六章中亚的宪法改革

约翰·安德森

第七章寻找中亚的公民社会

谢尔盖·格列茨基

第八章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一种理论路径

安娜·泽尔金娜

第九章土库曼斯坦:族群社会的政治精英

肖赫拉特·卡德罗夫

第十章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建设与语言标准化

帕尔·科尔斯托

第十一章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结构调整:下一个阶段

马尔科姆·D·奇尔德雷斯


第三部分

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


第十二章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已走多远,将去何处?

约翰·罗伯茨

第十三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投资的政治风险体系瞭望

彼得·里奇斯

第十四章原苏联的里海各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状况

海伦·博斯·赫斯洛普

第十五章里海:转型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政治化

斯图尔特·霍斯曼

第十六章中亚的水资源问题:国际法的作用

艾伦·博伊尔


第四部分

安全与地缘政治


第十七章中亚的军事改革:国家、地区与国际影响力

罗伊·艾利森

第十八章俄罗斯和伊朗在里海地缘政治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政策

哈比布拉·阿布尔哈桑·希拉兹

第十九章中亚地缘政治的一些特征:过去和现在

塔尔加特·伊斯马甘别托夫

第二十章欧亚大陆的博弈

约翰·埃里克森


索引

图表目录


插图

13.1区域石油出口管道地图

13.2里海管道财团所有权与产能分配图

13.3预估油田年现金流量图


表格


6.1中亚的宪法修订情况

9.1土库曼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任期

9.2土库曼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及任期

11.1吉尔吉斯斯坦:2000年1月1日农业用地情况

11.2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劳动、机械和装备资源

12.1 2001年里海的油气储量和产量

14.1 1991-2002年独联体特定国家的特定经济指标


译者导读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中亚地处欧、亚地区的交界处,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看中亚。在此背景下,需要对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也需要对中亚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为我国同中亚外交与经济合作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由萨莉·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所编的《中亚的石油、转型与安全》一书,对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与中亚地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中亚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本书作者萨利·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现为圣安德鲁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是研究中亚的国际知名专家,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中亚的权力与变迁》(Power and Change in Central Asia)、《科索沃:对战争及其后果的评析》(Kosovo: Perceptions of War and its Aftermath)、《哈萨克斯坦中心—边缘关系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Centre-Periphery Relations in Kazakhstan,2000)、《中亚的象征主义与权力:壮观的政治学》(Symbolism and Power in Central Asia: Politics of the Spectacular)等。

全书除绪论外,共收入二十篇文章,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即“国家概况”、“政治与社会”、“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安全与地缘政治”。

绪论由卡明斯撰写。作者首先介绍了本书编写的时代背景和关注的焦点,然后对各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和概括。

第一部分为“国家概况”,包括第一—五章。第一章为博尔(Bohr)的“独立的土库曼斯坦:从后共产党政权到苏丹主义”。主要论述了土库曼斯坦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领域的苏丹式政权特征。第二章为卡明斯的“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尝试异质性”。本章重点考察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化管理。第三章为卢肯斯(Luckins)的“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自由化和经济改革”。作者介绍了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由化进程与经济改革。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国家中最自由、最富于改革精神的国家,拥有“民主之岛”的称号。第四章为霍斯曼(Horsman)的“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渐进的十年,还是停滞的十年?”作者指出,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十年,是威权主义政治与经济不振的十年,许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时机被浪费掉了,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第五章为阿巴佐夫(Abazov)的“独立塔的吉克斯坦:十年迷惘”。本章概述了塔吉克斯坦独立后,内战时期的政治冲突、外交取向,以及寻求经济复苏的努力。

第二部分为“政治与社会”,包括第六—十一章。第六章为安德森(Anderson)的“中亚的宪法改革”。文章分析了中亚的宪法改革,认为议会与总统之间的权力博弈,使得宪法原则与“实际存在”的政治之间的分离,成为中亚独立以来一贯的政治特征。第七章为格列茨基(Gretsky)的“寻找中亚的公民社会”。本章对中亚的公民社会,特别是原苏联时期和独立后中亚的公民社会做了简要回顾,指出尽管有政治变革的指向,但中亚社会本身并没有表现出符合“公民社会”定义的倾向。第八章为泽尔基纳(Zelkina)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一种理论路径”,本章探讨新传统主义理论对分析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的适用性。第九章为卡德罗夫(Kadyrov)的“土库曼斯坦:族群社会的政治精英”。族群势力在中亚的政治和社会中的影响巨大,本文作者显示出对土库曼斯坦族群的特别关注。第十章为科尔斯托(KolstØ)的“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建设与语言标准化”。语言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为哈萨克斯坦民族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作者考察了哈萨克斯坦语言作为政治的武器以及独立后的语言政策。第十一章为奇尔德雷斯(Childres)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结构调整:下一个阶段”。该章描述了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农业重组问题,作者对农业重组第一阶段做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并对下一个阶段的农业重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第三部分为“里海:石油、管道与环境”,包括第十二—十六章。第十二章题为“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已走多远,将去何处?”作者为罗伯茨(Roberts)。该文首先介绍了中亚各国的油气储量,然后描述了该地区现有的、以及未来的主要油田和油气管道状况,最后对油气及管线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看法。第十三章题为“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投资的政治风险体系瞭望”,作者为里奇斯(Riches)。文章以哈萨克斯坦石油开发为例,首先从概念上对政治风险体系做了界定,随后描述中亚地区政治风险体系的三大要素,进而指出,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的投资兴趣主要集中在相对较少的超大油田。第十四章题为“原苏联的里海各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状况”,作者为赫斯洛普(Heslop)。本章重点关注原苏联里海沿岸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表现,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能源部门的经济行为,即如何理智使用经济收入,如何成功避免“荷兰病”。第十五章题为“里海:转型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政治化”,作者为霍斯曼(Horsman)。文章对造成里海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因素,如污染、石油开采,以及管道建设做了简要论述,特别关照了鲟鱼的命运、里海的勘界等问题。第十六章题为“中亚水资源问题:国际法的作用”,作者为博伊尔(Boyle)。本章对中亚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论述。中亚的水资源问题始于苏联时期造成的咸海灾难,苏联解体后,水资源地区供应一体化管理面临风险。

第四部分为“安全与地缘政治”,包括第十七—二十章。第十七章题为“中亚的军事改革:国家、地区与国际影响力”,由艾利森(Allison)撰写。本章的研究对象为中亚的军事改革。出于对国家主权安全的考虑,中亚各国都尝试通过国内军事改革与区域军事合作来强化国家主权,不过其结果只是“零和游戏”。第十八章题为“俄罗斯和伊朗在里海地缘政治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由希拉兹(Shirazi)撰写。该文分析里海地区大国利益安全体俄罗斯和伊朗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形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里海的圈界。第十九章题为“中亚地缘政治的一些特征:过去和现”,由伊斯马甘别托夫(Ismagambetov)撰写。作者简要回顾了中亚地缘政治特征的演变历程,特别关注了9·11事件之后,美国成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玩家”的事实。第二十章题为“欧亚大陆的博弈”,由埃里克森(Erickson)撰写。主要论述了俄罗斯与美国、以及围绕中亚结成的区域联盟在中亚地区的博弈,这种博弈最终演变为提高政治、经济影响力和获取能源资源的竞争。

通观全书,该书在内容取材、结构安排以及问题阐释上均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本书的文章来源和撰稿人的背景来看,主要体现了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的特点。本书近20位作者,他们都可称得上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有的是高产的理论研究者,有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正如编者在绪论中指出,“参与成员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著名学者和实践者,他们都是该地区某研究领域的专家。”每位作者具有不同的国度背景、文化背景和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对中亚问题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与此同时,各个研究内容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其次,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体现了层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点。全书除绪论外,共计二十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五篇文章先就中亚各国独立十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做了总体介绍,让读者对中亚各国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则按研究的主题内容作专门阐述,使读者对每一个专题有深入的认知。这样的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安排很有层次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此外,全书整合中亚研究内容的各个维度,对中亚的政治与社会、石油、管道与环境、以及安全与地缘政治等主题都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最为明显的是,全书体现了中亚研究的全景综观与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通常的学术专著不同,这样一种全景审视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贯穿始终的,每一篇论文均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明确的问题指向。这种论述方式不求面面俱到,但会针对中亚各国独立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深入探讨其产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展望等。例如第一部分虽然都是分别介绍中亚五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基本情况,但是每一章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这从各章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而从第六章至最后一章更是鲜明体现出这一特征,即每一章集中讨论一至二个问题。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编者付出的努力和独具匠心。

本书对中亚各国独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型研究,以及对该地区石油、安全的探讨,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 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冲。无论从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还是从能源资源和历史文化视角来审视,中亚对于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理应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率先启动的桥头堡。中国的中亚方略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的发展,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把中亚地区建设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成功实现中亚方略的目标,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亚各国的基本国情、中亚地区的基本区情,以及中亚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进而正确判断中亚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与反应,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风险的策略,规划我国中亚外交与经济投资的路径,促进中亚国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书首先重点论述了中亚地区的基本情况与中亚五国的基本国情,内容涵盖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族群分布、宗教冲突、语言政策、军事改革,中亚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区域安全、能源安全、投资环境,等等;其次是中亚地区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中亚各国的政权更迭、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水资源问题、领土争端、油气资源争夺、非传统安全问题、俄美等大国在该地区施加的影响力等。“一带”建设在中亚的进展是否顺利,都与本书讨论的上述问题息息相关,能否成功化解和应对中亚地区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对“一带”建设的顺利推进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

第二,为我国中亚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的中亚研究至今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对中亚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一批国外中亚研究的成果,但因抗战爆发而未及时出版。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中国对中亚的关注逐渐升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界对中亚国家的探讨以现状为中心,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总体而言,我国中亚研究主要表现为,首先,对中亚历史的研究。以翻译介绍中亚历史的外国研究成果,或以汉文献、中亚考古资料和民族语言文献为基础研究中亚历史。其次,对中亚现状的研究。研究者以中国同中亚五国经贸和外交关系为重心,密切关注中亚局势的发展与动态。但是,与中亚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相比,无论是关于中亚的历史研究,还是现状的研究,所出成果显得太为单薄,中亚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研究队伍规模较小。专门从事中亚问题研究的学者不多,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亚研究者,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缺乏熟悉中亚的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正是当前制约我国中亚研究发展的短板。二是关注的主题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历史研究和国别研究更是如此,国内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大多以文献解读和逻辑演绎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总之,我国目前的中亚研究尚难满足国家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理论需求。有鉴于此,提高我国中亚研究者水平,深化研究议题,拓展研究方法相对便捷的途径,便是借鉴和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同样的议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借鉴俄、美、英等西方学者的中亚研究成果,强化中国研究的特色。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或中亚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也需要借鉴或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俄、美的中亚研究有自身的学术传统和优势,中亚地区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在俄帝国与苏联的统治之下,因此,俄罗斯对该地区的了解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美、英等国也积累了很多中亚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仍然值得国内研究者参考和借鉴。了解俄、美、英等西方国家中亚研究的学术动向,必要时参考其研究成果,为我国“丝路”建设和中亚研究服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的引介,正是对我国中亚研究的补充。一是丰富和拓展了中亚研究的视角。本书汇编的20篇论文分别来自世界各国的中亚研究专家,每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观察中亚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二是拓展了中亚研究的理论内容。本书运用了苏丹式政权理论、部族政治、地区政治、精英网络、庇护政策等理论来解释中亚问题,无疑丰富了中亚研究理论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个别章节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在论述中亚的历史以及中亚同中国的关系时,由于作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其叙述的某些历史事实和表达的个别观点未必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批判的眼光对待,相信读者会有辨别的能力。然而,从总体上讲,本书所提供的研究展示了中亚五国与中亚地区的全景图,它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发展历史和深化认识中亚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延伸课题,就更具现实意义的专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武宁

2018年12月于北京初稿

2022年10月于遵义修订稿


撰稿人

拉菲斯·阿巴佐夫(Rafis Abazov),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哈里曼研究所(Harriman Institute)访问学者。已发表多篇有关中亚各共和国经济、政治转型与安全问题的文章,包括为 《布拉西氏欧亚安全年鉴》(Brassey’s Eurasian Security Yearbooks)撰稿。目前正在编著《中亚人口变化与迁移:历史、数据和分析》(Population Change and Migration in Central Asia: History, Data, and Analysis)一书。

罗伊·艾利森(Roy Allison),牛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俄罗斯与欧亚大陆项目负责人,并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出版著作包括《中亚的安全:国际新环境》(Central Asia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合编,2001)和《俄罗斯与欧亚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in Russia and Eurasia)(合编,1998)。

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主任、高级讲师。已发表多篇有关中亚政治的文章,出版专著包括:《苏联及其继承国的宗教、国家与政治》(Religion, State and Politics in Soviet Union and the Successor States)(1994)、《中亚的国际政治》(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Central Asia)(1997)、《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的民主岛?》(Kyrgyzstan: Central Asia's Island of Democracy?)(1999)和《转型社会中的宗教自由:宗教政治学》(Religious Liberty in Transitional Societies: The Politics of Religion)(2003)。

安妮特·博尔Annete Boh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东研究系中亚研究所研究员。1994至1999年成为剑桥大学后苏联国家研究项目的成员、剑桥大学悉尼·萨塞克斯学院(Sydney Sussex College)研究员。为《苏联报道》(Report on the USSR)撰写了超过三十篇关于中亚事务的文章,出版专著《乌兹别克斯坦:政治与外交政策》(Uzbekistan: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1998),合著《后苏联境内的国家建设:国家认同的政治》(Nation–building in the Post–Soviet Borderland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ies)(1998)。

海伦·博斯·赫斯洛普Helen Boss Heslop1992年以来一直是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Vienn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研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的主要经济学家。1983—1991年间,任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Russian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员。她是苏联经济思想史《剩余与转移理论》Theories of Surplus and Transfer(1991)的作者。

艾伦·博伊尔Alan Boyle, 英国爱丁堡大学公共国际法教授,《国际与比较法季刊》International and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的总编,《国际法与环境》(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第二版,2002)的合著者。他还为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国际法方面的咨询服务。

马尔科姆·D·奇尔德雷斯Malcolm D. Childres,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土地使用权中心(Land Tenure Center)的农业经济学家。1996年以来一直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从事研究。他目前正在从事一系列关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新农村机构组建的研究。

萨莉·N·卡明斯(Sally N. Cummings), 英国爱丁堡大学政治学讲师,《哈萨克斯坦中心—边缘关系的动力》(The Dynamics ofCentre-Periphery Relations in Kazakhstan)(2000)一书的作者,《中亚的权力与变迁》(Power andChange inCentral Asia)( 2002)和《科索沃:对战争及其后果的评析》(Kosovo:Perceptions of War and its Aftermath)(2002)的合编者。

约翰·埃里克森(John Erickson)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会员,主要研究原苏联的武装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出版《1918—1941年苏联高级指挥》(The Soviet High command 1918-1941)(1962年首次出版,1984年再版,2001年第3版),本书打破了苏联军事体系的神话。随后,撰写有关苏联红军及1941至1945年苏联社会的历史,包括《斯大林与德国的战争》(Stalin’s War with Germany)、《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The Road to Stalingrad)第一卷和《通往柏林之路》(The Road to Berlin)第二卷(分别于1975年和1983年出版)。此外,还研究苏联军事史、军事思想和军事能力,出版相关专著、研究论文和文章。

谢尔盖·格雷茨基Sergei Gretsky),美国国务院对外事务研究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中亚研究教授、美国天主教大学政治学讲师。撰写《俄国的中亚政策》(Russia’s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1997年),研究领域涉及中亚国家国的伊斯兰教及内外政策,用英文、俄文和塔吉克文撰写这些领域的著作章节和文章。1994至1997年,参加联合国塔吉克国内和平调节谈判,担任顾问。

斯图尔特·霍斯曼Stuart Horsman,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的研究分析师,围绕中亚的环境安全、族群关系和政治等问题发表著作,包括“当代乌兹别克斯坦政治中的塔吉克少数民族”(The Tajik Minority in Contemporary Uzbekistani Politics),辑入K·科德尔编《新欧洲的族裔与民主化》(Ethnicity and Democratisation in the New Europe)(1999),以及“中亚的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简报》(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Briefing Paper)(2001年1月,第17期)。

塔尔加特·伊斯马甘别托夫Talgat Ismagambetov自2000年11月起,担任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亚政治转型和地缘政治问题。发表论文“公民权指标与腐败现象”(Indicators of Citizenship and the Phenomenon of Corruption)(载于《哈萨克斯坦—观点》(Kazakhstan-Spektr),1998年,第3期,第15-28页),出版合著《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中国》(China between Past and Future)(2001年)。

肖赫拉特·卡德罗夫Shokhrat Kadyrov土库曼斯坦学者,出版著作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历史词典》(俄文)(Russia-Turkmen Historical Dictionary)第1卷(2001)、《二十世纪的土库曼斯坦》(俄文)(Turkmenistan in the XX Century)(1996)、“抵抗独裁统治的力量”(俄文)(The Components of Resistance to Dictatorship)、《土库曼人》(Turkomans)、《亚洲档案》(1997,第22至23卷,第11-12辑,第5-11页)。

波尔·克尔斯托Pål KolstØ,挪威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东方研究系(Department of East European and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slo)俄罗斯与东欧区域研究教授。主要研究原苏联及苏联继承国的民族关系、民族政治和国家建设。著有《原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Russians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1995)和《政治建设场所:俄罗斯和后苏联国家的国家建设》(Political Construction Sites: Nation-building in Russia and the post-Soviet States)(2000),还担任《后苏联社会民族建设与民族融合:一项对拉脱维亚和哈萨克斯坦的调查》(Nation-building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post-soviet Societies: An Investigation of Latvia and Kazakhstan)(1999)的编辑兼合著者。

梅格·卢金斯(Meg Luckins),在原苏联国家做了8年多国际开发工作,任项目经理,项目领域涉及企业发展、土地改革、农业企业支持、金融部门改革、小额贷款融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等。在俄罗斯、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塞拜疆的选举监督期间,担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观察员,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国际开发部资助的土地和农业改革项目任短期顾问。

彼得·里奇斯Peter Riches),曾担任德士古国际石油公司(Texaco)的高级副总裁,并在该公司担任过6年欧亚大陆和中东业务发展总监。负责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公司兼并和谈判工作,曾在关于政治风险与哈萨克斯坦的会议上发言。现在是独立咨询顾问。

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里海地区问题咨询专家、作家,重要著作《里海管道》(Caspian Pipelines)(1996年)的作者。目前是普氏能源集团的总编辑,专门从事里海、中东以及能源的地缘政治研究。他是位于爱丁堡的咨询公司梅森克斯有限公司(Methink)的高级合伙人,是BBC广播公司的正式播音员。

哈比布拉·阿布尔哈桑·希拉兹Habibollah Abolhassan Shirazi伊朗德黑兰大学政治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讲师、副主任、科研主任。已出版四部波斯语著作、多篇关于中亚政治的文章:“政治力量及其在塔吉克斯坦的结构”(Political Forces and their Structures in Tajikistan)(《中亚调查》(Central Asian Survey),1997年,第16卷,第4期)、“苏联规则的崩溃:对塔吉克斯坦的启示”(The Collapse of Soviet Rule: the Implications for Tajikistan)(《俄罗斯和欧亚公报》(Russian and Euro-Asian Bulletin),1997年,第6卷,第10期)、“俄罗斯和美国的国家利益”(Russian and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中亚、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评论》(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Review),2000年,第29期)、“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布局”(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阿姆河》(Amu Darya),2000年,第4卷,第6期)。

安娜·泽尔金娜(Anna Zelkina),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当代中亚和高加索研究中心与政治学系的助理研究员。擅长领域包括原苏联(高加索和中亚)穆斯林社会中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和宗教生活、古典伊斯兰教和苏非传统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专注于后苏联阿塞拜疆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转型的问题。著有《追求上帝与自由:苏非对北高加索俄罗斯进步的回应》(In Quest for God and Freedom: The Sufi Response to the Russian Advances in the North Caucasus)(2001)。


致 谢

我要特别感谢梅格·卢金斯和埃尔斯佩斯·里德与我共同策划和组织爱丁堡研讨会,本书各章的初稿便是在2001年12月研讨会上首次宣读的。还要感谢玛格丽特·比切的精心组织与协助。当然,如果没有赞助商的资助,也就不可能有本次研讨会。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英国科学院慷慨解囊,感谢外交与联邦事务办公室、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英国东西方中心、爱丁堡大学的发展信托基金会、法学院和社会政治学学院。我非常感谢马丁·德惠斯特(Martin Dewhirst)翻译两篇本土文稿;感谢卡伦·安杰洛桑托帮助准备本书终稿。我还要感谢劳德里奇出版社的海迪·巴格塔佐和克雷格·福利对本书的兴趣与支持。谨以此书献给约翰·埃里克森教授,他鼓舞了无数年轻的学者,并在研讨会上提交了他最后一批论文中的一篇。

萨莉·N·卡明斯

下一条:《傩赐》译文

关闭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校园1号路    电话:0851-28642286   邮编:563006

版权所有©BETVLCTOR伟德国际(CHINA)官方网站-源自始于1946    黔ICP备06003261号-2   贵公网安备 52030002001152号